(冬令时)上午07:30—11:30,下午13:30—17:00
(夏令时)上午07:30—11:30,下午14:00—17:30
首页 > 健康科普 > 正文

无偿献血科普知识
时间:2022年06月13日    点击数: 次    字体: 

  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为鼓励更多的人无偿献血,宣传和促进全球血液安全规划的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将2004年6月14日定为第一个世界献血日。

  一、无偿献血的意义
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无偿献血既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善举,也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可以帮助那些急需救治的病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无偿献血会影响健康吗?
  据科学测定:正常人体血液总量占体重的8%左右,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血液4000ml,在一般情况下,这些血液并不都参与血液循环.每次献血200—400毫升,只占全身血量的5%-10%左右,人体中平时只有80%的血液在全身循环,还有20%(约有800毫升)的血液是贮存于肝脏、脾脏和皮下毛细血管贮备而不用的,人们习惯地把这称作人体的“小血库”。当人体从事剧烈活动或少量失血时,贮血库中的血液会立即释放出来,参与血液循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有人担心献血会影响健康,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首先,一个人1次献血200~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是不会影响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其次,人体自身具有很强的调节功能,献血后1-2小时血容量就会得到恢复,各种血液成份可在两周内达到原来的水平。第三,人体的血液都在新陈代谢,即使不献血,血细胞也在不断衰老死亡,被新生的血细胞代替。献血后,人体造血功能更加旺盛,会加速血细胞的生成。从而使血液维持相对恒定。第四,献血前要做好严格的身体检查和化验,合格者方能献血。第五,现代医学实践证明,适量献血对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都有一定好处。适量献血,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的抗病能力,还可刺激人体骨髓的造血器官,使其始终保持青春时期一样旺盛的造血状态,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并能防止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三、献血者的体检标准有哪些?
  为了保证献血者的健康,《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中规定献血者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年龄:18~55周岁。
(2)体重:男≥50公斤,女≥45公斤。
(3)血压:90≤收缩压<140mmHg, 60≤舒张压<90mmHg;脉压差≥30 mmHg。
(4)脉搏:60~100次/分,高度耐力的运动员≥50次/分
(5)体温正常。
(6)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7)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
(8)四肢无严重残疾,无严重功能性障碍及关节无红肿。
(9)胸部:心肺正常(心脏生理性杂音可视为正常)。
(10)腹部:腹平软,无肿块、无压痛,肝脾不肿大。
  献血者的血液检查项目有:
(1)血液比重筛选:男≥1.052,女≥1.050。
(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5单位。
(3)血液传染病检查: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血清学检查等四项,凡检查阳性者不得参加献血。

  四、献血注意事项:
(1)献血前应了解相关献血常识,消除紧张心理。
(2)献血前几天应清淡饮食,避免饮酒、避免进食油腻食物及蛋白质过高的食物。
(3)献血前保证睡眠充足,不易做剧烈运动。

  五、献血后注意事项:
(1)保护好静脉穿刺部位,避免在穿刺部位揉搓,24小时内不要被水浸润。
(2)个人活动要适度。
(3)补充营养不要过量,可以进食一些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奶制品,新鲜的鱼、虾、肉、蛋等,但应避免进食过量或大吃大喝。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癌症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识要点
下一篇:出生缺陷防治核心信息2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