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晴朗,不觉岁月长。为表彰先进,大力弘扬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和南丁格尔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激发广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第113个“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我院开展了2023——2024年度“十佳护士”评选活动。快跟随小编的脚步,一睹“十佳护士”的风采吧!
朱君燕:直面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从事护理工作13年的朱君燕,2016年获得江苏省骨科专科护士,担任科室实习生及新护士带教工作,参加科室疑难病例讨论,同时参与专科护理常规及制度修订,协助护士长做好病区管理工作。2017年担任疼痛学组组长,组织疼痛学组活动。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考核优秀等。
在骨科的时间越久,便愈发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脆弱,面对骨科患者,她见证了从简单骨折到复杂复合伤的各种伤情。患者王大爷由于工作时不慎从高处摔落,造成右侧股骨干骨折,移位明显。从皮肤清洁护理到监测,朱君燕不敢掉以轻心,严格按照医嘱监测他的身体情况,及时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在与王大爷及家属的交流中,她尽量传递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帮助他们看到康复之路上的希望和光明。渐渐地,王大爷及其老伴跟她熟络了起来,偶尔他们会握住她的手,诉说着感谢,这样的认可让她感到无比温暖,也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护士,用爱心和专业为患者服务的决心。朱君燕说,每一位患者的康复之路都是一段旅程,自己很荣幸能够成为他们旅途中的陪伴者,看着患者逐渐从疼痛中恢复,情绪稳定下来,能够微笑面对生活,她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满足,这不仅让她更加理解护理的真正意义,也让她深刻体会到,在面对生命的脆弱和坚韧时,所能做的就是以一颗平凡的心,去做那些不平凡的事。
贺凌:撑起健康“防护盾”的白衣女哨兵
贺凌是十六病区的感控护士,平时负责实习生带教工作,曾获得丹阳市院感优秀护士。2023年完成PDA扫描16551次、夜班82个、处理病人数342人……这组数据足以说明她优秀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感控护士是识别医院感染隐患及暴发的哨兵,是基础感染防控措施的督导者,是科学预防医院感染的实践者,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执行者,是患者陪护感控知识的传播者。贺凌作为一名优秀的感控护士,在保证感控工作顺利进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身为感控护士的她时刻与其他医护人员奋斗于临床一线,工作于病房,实实在在接触患者,了解真实的感控情况,能够及时发现感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将感染暴发扼杀在摇篮之中,是践行基础感控的主力军。当然,除了专业的技术,她还有一颗暖人的心。一次夜班中,一位术后改道的老年患者造瘘口底盘从造口脱落,大便流到了床单、被套和患者衣服上,贺护士马上赶到床旁悉心安抚患者,之后与护工一起端来热水为患者清洗造瘘口周围皮肤并换上新的底盘和袋子,另取热水为患者擦拭身体,帮助其换上干净衣服和床单被套。老人感动地说:“孩子,真是难为你了,比我自己的孩子照顾得都好,谢谢你了”!
张宇姣:抚平创伤、点燃勇气,她执光而行

张宇姣是一名泌尿外科护士,作为一名临床护士,她不但做好做优本职工作,还协助护士长搞好病区管理,做好循证护理工作,并每月利用好泌尿外科微信公众号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推广,通过健康宣教,她加强了和患者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减轻患者对疾病和陌生的住院环境带来的紧张恐惧感,增强治疗信心,使患者更加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行为,营造了更加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她多次收到患者及家属的表扬锦旗,2022年连续两次获得季度服务之星称号,还荣获了年度优秀服务之星。
护士岗位是平凡但神圣的,张宇姣一直工作在临床,每日的护理工作繁杂且辛劳,她曾在内科、外科、急诊等科室工作,这培养了她平时积极主动,任劳任怨的品质,她始终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将自己的爱心、细心、责任心和科学的护理技术结合起来,用良好的服务态度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成为了一位具有良好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护士。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使她每遇有危重病人,总是积极主动参与抢救,在病房,总有患者特别是女患者,有羞于说出口的“秘密”,张宇姣会悉心陪伴,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认识,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和忧虑,因为这对病情恢复至关重要。对于周围静脉采血困难的患者,她也能以精湛的股静脉穿刺技术提高采血的成功率,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张宇姣说,自己会在接下来的医卫事业中继续发光发热,让南丁格尔的灯光,引导了她前行的道路,也照亮无数患者的生命之路。
王媛:儿科护士,从不是一个人的妈妈
王媛是一位儿科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的20余年里,共发表省级期刊8篇,工作中的她熟练掌握了对急救的基本程序和技术要求以及危重病人的护理、病情监测的技术重点、难点,同时还参与了实习生带教,无论工作多繁忙都能一丝不苟地有效完成,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同事及患者的尊重和信赖,连续多年被评为考核优秀及先进个人。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对于幼小的生命更是如此,王媛每天身穿护士服,穿梭巡回于病房和走廊之间,重复着打针、发药、量体温、整理房间等繁琐的护理工作,不分春夏秋冬,不分白天黑夜。白天,当人们在感受暖阳,她默默地忙碌在喧嚷的病房;夜晚,当人们在星光中酣然入睡,她忠实地护理在患儿床前。一个冬天的夜晚,科里收了一位急性腹泻患儿,当时患儿重度脱水,各项指标明显较差,严重威胁生命。由于患儿皮肤弹性差,值班的年轻护士无法找到血管,扎了好几针都不成功。王媛得知情况后,冒着严寒火速赶到并为患儿扎上了救命的一针……还有一次,她在巡视病房时,发现有位年轻妈妈给正在输液的患儿喂奶,突然患儿又哭又闹,呛得满脸通红,她立马将患儿扶侧卧位轻轻拍背,并及时清理口腔奶块,患儿很快舒缓过来也不哭不闹了,看到患儿的母亲如释重负,她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王媛表示,孩子相较于成人更脆弱而敏感,不仅时刻要保持微笑,同时还要随时以积极的状态引导孩子们。
吴琳:分泌快乐、代谢烦恼的天使姑娘
吴琳是内分泌科的护士,从事护理工作14年,主要承担科室实习生带教及新入科护士带教工作,负责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并协助护士长做好循证护理工作。全年内处理病人数达202人,夜班数72个,周期内PDA扫描29449人次,其多次被评为科室“最满意护士”、科室先进工作者。众多闪亮的光环之下,她依旧是那位初心不改、视患如亲的白衣天使。
“赵爷爷好,测餐后2小时血糖的时间到啦”“林奶奶,这是中午饭前的口服药,来,先把药吃上吧”......内分泌科老年患者居多,一句亲切的问候,就能拉近护患距离,一个温暖的微笑,就能胜过千言万语。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学会共情,主动询问患者的需求,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的问题,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构建一个和谐的科室氛围,是吴琳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她表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十分琐碎,和其他科室不一样的是,要频繁的为患者测血糖、打胰岛素。大部分患者每天要打2-4次胰岛素、监测多次血糖,这些工作都由护士来完成,最多的时候护士每天要打上一百多针胰岛素,还要随时观察病情进展。这要求护士在执行每一项治疗时,都要严格执行操作流程避免遗漏,并且三查七对,避免出错。尽管如此,吴琳没有任何怨言,在完成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十分注重细节的护理。比如和患者聊聊天,扶行动不方便的患者上厕所、指导饮食起居等等。吴琳说,上班时,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护士穿梭在病房里,一天下来,走上一万多步是常事。
马佳露:“一呼一吸”,用心守护
马佳露,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护士,也是一名党员。她平时深受患者及家属的肯定和赞扬,并被同事们认可。始终从病人角度出发,耐心细致,全心全意护理每一位患者,曾多次在第三方电话回访中得到表扬。同时,她还承担科内实习生及新进护士带教工作,承担科内的质量管理工作,发表叙事护理及护理园地宣传稿各一篇,取得CET-6及公共营养师三级证书,发表论文3篇。2019年度被评为工会积极分子,2022年-2023年收到患者锦旗两面,两次被护理部评为“季度服务之星”。
“五一”假期,相信不少市民都在享受美好时光,然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却是病床旁的步履匆匆,门诊上的无畏坚守。特别是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每逢假期,都是打硬仗的时刻。一呼一吸,须臾之间便关乎生死,在马佳露看来,与工作日相比,假期会更加忙碌,然而,看到患者的笑容,患者能够恢复健康,便是她最珍贵的“假期礼物”。从业6年来,她用坚守,诠释着爱岗敬业;用坚信,践行着南丁格尔精神;用坚持,守护着医者仁心。凭着精湛的能力、良好的医德、高尚的品质,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赞誉、患者和家属的认可……走进病房,便听到白衣天使亲切的话语,这是马佳露每天跟患者交流的日常,她始终坚持微笑服务,视患者如亲人,真正做到了让患者满意、家属放心、自己安心。马佳露表示,与患者呼吸与共,与同道使命同担,择一事、终一生,自己愿以毕生之力,铸就“护士”的荣光。
王晨阳:用爱与温暖守护生命花开
王晨阳是一名妇科护士,她从事护理工作8年,平时承担科室兼职宣传员工作,积极参与科室疑难危重病人护理讨论,协助科室实习生带教及新入科护士带教工作。2023年期间PDA扫描10679次,处理病人数370人,夜班54个,并在静疗规范知识竞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曾在《医师在线》发表论文1篇。
“妇科的患者作为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群体,如果每天像机器人一样没有情感的为她们打针、发药,那将会延长恢复时间,缺少给予患者心理安慰与鼓励,使她们失去与病魔抗争到底的决心……我们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我们要尽可能地让病人满意,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作为我们护理工作者,需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王晨阳如是说。作为科室的骨干力量,她对自己的要求不仅仅限于熟练掌握打针、输液等基本护理技能,只要一有空,她就会翻阅业务书籍,了解护理行业发展新动向,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让她记忆犹新的是抢救一例不全流产患者,当时患者失血过多,静脉通路迟迟未能建立,情况危急!她临危受命,沉着应对,大胆采用深静脉穿刺针经颈静脉穿刺成功,她娴熟精准的穿刺技术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看到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我十分欣慰,为之付出很值!”王晨阳说。“在求真务实中认识自己,在开拓创新中完善自我。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这是王晨阳不断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她正努力前行。
朱志萃:以炽爱之心与死神抢夺时间
朱志萃是一名急诊科护士,也是一名共产党员。2023年她护理病人例数5600余人,并参与多起突发公共事件抢救,发表国家级论文3篇,获得国家级专利1项,获教师资格证、健康管理师证、中国心肺复苏导师证,获丹阳市“两学一做”知识竞赛团体一等奖,获得“丹阳市五一技术标兵”、“镇江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工作期间还积极参加科室的质量控制,对科内的重点问题实施PDCA,参加院内急危重症护理学组,参与新进护士的临床带教工作;主持科内护理人员应知应会知识及专科知识的培训;主持科内护理查房和教学查房并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全院护理人员的分层次培训及授课,作为急救知识的宣教者,每年的急救日、开学季会深入企业、学校、社区开展急救知识的培训与传播。红蓝光交错闪烁的救护车疾驰而来,一次次停在楼前,病人或家属攥着各种单据往来不息,医护的身影匆忙穿行于诊室病房……这,就是急诊科。这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医护工作者每天都在和死神抢夺时间,朱志萃就是其中的一员,她穿梭在病床间,目光时刻留意着一台台监护仪,为了不错过任何一名病人的情况,甚至将每台监护仪显示屏的字号都调到最大,即使隔着一段距离,仍然能一目了然。并且,她也随时会加入到不分昼夜、区域、气候的出诊任务中,无怨无悔地用炽爱温暖病榻上的疾困患者,用瘦弱的身躯组成护佑患者健康的钢铁长城。“我将用专研之志、坚韧之毅和奉献之心为护理事业奋斗终身。”她这样说道。
吴凌飞:铁骨柔情的“男”丁格尔
吴凌飞是急诊科的一名男护士,参加护理工作以来,一直任职于急诊科,曾参与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获得教师资格证书、BLS、FMEA证书及5项专利,全年周期内处理病人数达5800余人次,发表国家级论文3篇。
一身白衣,温文尔雅,成熟稳重,有着典型的“暖男”形象,这是大家对吴凌飞的第一印象。夜深了,这位90后男护士从容熟练地在病房观察每位患者的情况。“心跳下来了!”“准备气管插管!”这些经常听见的话语,让急诊团队紧张而忙碌。他表示,急诊科一般需要24小时待岗,因为突发情况多,对精力、体力要求高。男护士具备的体力好、反应快、做事沉稳等特点,在他的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同事们也愿意和他一起值班,“有吴凌飞在,心里踏实。”曾经,一位产妇二胎急产,在门诊直接就生下来了,吴凌飞和120师傅从门诊接人抢救,不到一分钟,便紧急送到产房,全程一边飞奔一边抢救孩子和产妇,虽然后来气喘吁吁地累倒在地,但他为抢救成功兴奋不已:“这次抢救更加坚定了我练好急救技能的信心”。有一次,为了抢救一位心肌梗死的患者,他果断上前展开了多达39次的除颤急救,尽管病情凶险,但也正是急诊男护显身手之时,最终抢救成功,他被汗水浸湿的身上却已沾满了导电胶……作为急诊男护,他说:“虽然我也曾遗憾过,但我从不曾后悔;虽然道阻且长,但我不曾畏惧”。
李凌:脚踩风火轮,有速度更有温度的护士
李凌,是一名急诊科护士,在急诊科工作十余年来,她参与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并在科室担任急救护理组长,负责科内新护士带教工作,获得教师资格证书、BLS、CRRT证书,全年周期内处理病人数达5700余人次,发表国家级论文5篇。“快、快、快……救人啊!”几个人抬着一位重症病人抬进了抢救间,李凌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上心电监护、连接呼吸机、抽血备验,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熟练默契,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多年的抢救工作,练就了她娴熟无误的抢救技术,养成了她遇事沉着冷静、精诚协作的心态。电话不关机、随叫随到、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能少喝水就少喝水……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时刻准备应对突发状况,李凌和她的同事们一起与死神赛跑。从早上到下班,在不算长的急诊科走廊内,她走了近1万步。“这还不算多,有时候两三万步。”她淡定地说。步数多,是急诊科医护工作者忙碌的最好诠释。“穿上护士服,很神圣。”这是学生时代的李凌对白衣天使的初印象。毕业后,她终于如愿以偿穿上护士服,站在了救死扶伤的第一线。有辛苦,有委屈,也有成就。这是她从事护理工作以来最大的感受。一次,一位老人因为尿血、憋气前来就诊,呼吸十分困难,她立即给老人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路等,随后老人到急诊监护室继续接受治疗;刚刚处理完老人的相关事宜,一位突发脑梗患者又来到了急诊,病人一个接着一个……她坦言,将努力做一名永远在路上,平凡而美丽的前行者,绝不辜负家人和患者对自己支持与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