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教学 > 护理园地 > 正文

叙事护理:用爱接续残肢,守护双重伤痛
时间:2025-10-31    点击数: 次    字体: 

         在骨科病房,每天都上演着疼痛与坚韧的故事。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于骨折患者而言,意外带来的不仅有身体的剧痛,更有心理的重创。
        金奶奶是一个95岁的高龄老太太,身材瘦小,入院时的情况很槽糕,前三个月刚经历了一次左下肢截肢术,这次因右下肢感染蔓延,不得不面临第二次截肢,多个科室的医生都已经劝家属放弃治疗,好在金奶奶有一个金牌护理员——黄老师(金奶奶媳妇)。她曾经也是一名护士,自从退休后一直陪伴她婆婆,这几年里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时光在她身上仿佛留下了双倍的痕迹,而这痕迹,大多源于对婆婆日复一日无微不至的守护。她没有一句抱怨,只是沉默地构成了病房里一个忙碌的背景。她的世界缩小到以病床为圆心,三步为半径。老人家平时不能说话,但黄老师记得老人每一个微蹙的眉头意味着哪里不适,记得她每一种药服用的准确时间。每日熟练地为老人擦拭身体,动作轻柔得像在对待一件珍贵的瓷器,每一个褶皱,每一处关节,都得到细致的抚慰。
        那天中午我发现黄老师眉头紧锁,情绪很低落,询问之后才知道刚刚医生和她进行了术前谈话,纵使她自己也是学医的,但面临到自己至亲身上,仍然是忐忑不安。
        我告诉她:“您签字的那个决定,不是在‘害’老人,恰恰是您作为媳妇,在替她与‘疾病’这个真正的敌人作战时,做出的一个最勇敢、最负责任的决定。是‘疾病’和‘痴呆’让局面变得这么难,而不是您的决定做错了。”
        黄老师抬起头,眼神中的自责稍减,她开始思考:“是啊……如果不是病得太重,医生也不会建议……”
        黄老师:“我看着我婆婆那样,她什么都不明白,可她会疼啊……她老是去摸那条没了的腿,然后偶尔会大叫。我心里跟刀绞一样。我签的字,我同意截的肢……我是不是害了她?以后怎么办?有时候累极了,我心里会怨,可我怎么能怨我妈呢?我真是个不孝的媳妇……”
        “黄老师,这几年,您真的太不容易了。一边是自己孩子生活上放心不下,一边是老人这里时刻离不开人,心里还承受着这么大的压力。您刚才说的这些,无论是心疼、累、还是偶尔的埋怨,都是人之常情,任何一个做儿女的处在您的位置上,都可能会有。请您千万不要因此觉得自己‘不孝’,您已经做得非常非常好了。”
        黄老师的眼泪更汹涌了,但这是一种被理解后的释放。她哽咽着说:“从来没人跟我说过这是‘人之常情’,他们都只说‘你要坚强’。”
        “在这么难的情况下,有没有哪一个瞬间,让您觉得自己的守护是值得的?哪怕只有一秒钟。”
        黄老师回忆:“有时候我给她擦脸,她突然睁开眼,非常清楚地叫了我的小名。虽然只有一秒钟她又糊涂了,但那一刻,我觉得她还是认识我的……”
        我立刻附和:“您看!这就是最重要的意义!阿尔茨海默病那么强大,但它夺不走母亲对女儿最深处的记忆和连接。是您的爱和陪伴,唤醒了那个瞬间。您不是‘没办法’,您正在做的,是连医生和药物都做不到的事情——您在守护着金奶奶的“魂”。”
        “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怎么处理一个麻烦’,而是‘如何打好这场守卫战’。我们(医护人员)是您的战友,我们一起想办法,如何能让金奶奶更舒服,如何能让您这位‘总司令’也能喘口气,保存体力打持久战。”
        对于金奶奶,虽然无自主思想,残存的躯体,我们最终的目标不是让她“明白”自己截肢了,而是让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无论记忆如何破碎,都能始终被作为一个完整的、有尊严的“人”。对于黄老师,我们敬佩她超越职责的爱,这份不易与坚守难能可贵,敬佩之余,我们可以成为她情绪的“安全港湾”,给予专业的信息与资源支持。
        交谈后黄老师的绝望感明显减轻。她开始接受我们安排的部分护工服务,并同意家人来轮换她休息。她不再沉浸于“我是不是做错了”的思虑,而是开始主动与我们探讨如何更好地安抚母亲的情绪。
        有人说这是美德,是责任。但对她说,这早已超越了这些。那是一种在繁琐、磨折与无望中生长出的,近乎于“母性”的本能。她守护的,不仅是婆婆的余生,更是丈夫心中那份“母亲还在”的念想,是这个家曾经给予她的温暖。
        生活中的小确幸,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能给我们带来深远的满足感。叙事护理,恰似穿透阴霾的光,为艰难康复之路洒下温暖与希望。
11病区:邹小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叙事护理:夜班护士与母乳妈妈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