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李姐是周三清晨被平车推进病房的,进来时脸色苍白,额头上还沾着没擦干净的冷汗。护送她来的老伴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检查单,声音发颤:“医生,她从梯子上够窗帘,脚下一滑就摔下来了,说腰动不了……”
        后来我才知道,李姐家孩子刚上初三,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得出门上学,她总想着赶在孩子起床前把早饭做好,那天是想趁着周末把客厅窗帘拆下来洗,怕周一到周五没时间。结果没想到,这一摔,直接把腰椎给摔“折”了——诊断结果是腰椎压缩性骨折,当天下午就推进了手术室做椎体成形术。
        术后第一天我去巡视病房,刚走到病床边,就看见李姐侧躺着,眼睛盯着天花板,眼角还挂着泪痕。听见脚步声,她转过头,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小姑娘,医生说我这腰得躺三个月?那我家孩子早饭怎么办?他爸连鸡蛋都煎不明白……”我赶紧把床头摇高一点,递过一杯温水,在她床边的椅子上坐下,尽量把声音放得柔和:“李姐,您先别着急。您这腰椎啊,就像家里客厅的承重墙,以前天天撑着整个屋子,现在突然‘裂了缝’,不得先好好‘加固’吗?这三个月不是‘耽误事’,是让它歇够了、长结实了,以后才能接着给您撑家呢。而且,这手术是我们科的常规手术,医生们都很专业,有我们为您保驾护航呢。”
        她握着杯子的手紧了紧,眉头还是皱着:“可躺着不动多难受啊,我这辈子就没这么‘闲’过。”“不是让您‘躺平不动’,是得‘科学地躺’。”我从治疗车上拿过一个蓝色的靠垫,“您看,我给您制定个‘腰椎养护三步走’计划,每天就按这三步来,既不耽误恢复,也不会觉得熬日子,保准您以后能顺顺当当地给孩子做早饭。”她眼睛亮了亮,终于愿意把注意力从“担心孩子”转移到“怎么养腰”上:“真的?那你可得好好教我。”
        这“三步走”的第一步,就是“翻身有讲究”。术后前三天,李姐的腰还不能受力,每次翻身都得我们帮忙,但我知道,等她能自己翻身了,正确的姿势才是关键。我先让她平躺着,然后蹲在病床右侧,一只手扶住她的肩膀,另一只手托住她的膝盖外侧,慢慢帮她向我这边侧躺:“李姐,您感受一下,翻身的时候是不是整个身子一起转的?就像咱们翻书,得一页一页顺着翻,不能把书脊给拧折了,您的腰现在就像刚粘好的书脊,可经不起‘拧劲儿’。”
        她点点头,试着自己动了动肩膀,结果腰一疼,立马停住了:“不行不行,一使劲就疼。”“别急,刚开始都这样。”我把一个软枕塞到她两腿之间,“侧躺的时候把枕头夹在膝盖中间,腰就不用‘使劲撑’了,能松快不少。您记住,翻身要‘肩臀同步’,肩膀转多少,屁股就转多少,就像跳双人舞,俩人非得一致才行。”这叫轴线翻身。
        第二步是“腰背‘练力气’”。术后一周,医生说可以开始做些简单的腰背肌锻炼,我第一时间就去教李姐做“五点支撑”——这是最适合腰椎术后患者的动作,既能练肌肉,又不会给腰椎添负担。我先让她平躺在床上,屈膝把脚踩实,然后用手比划着跟她说:“您看,咱们用四个点撑着——两个脚后跟,两个胳膊肘,再加上后脑勺,这就是‘五点’。然后慢慢把腰往上抬,就像给腰下面‘搭个小帐篷’,不用抬太高,感觉腰离开床就行,每次坚持5秒,歇2秒,一组做10个。”
        她跟着我做,刚把腰抬起来一点,就赶紧放下了,喘着气说:“不行不行,没劲,腰上像挂了块铅。”我赶紧按住她的肩膀让她歇会儿:“刚开始都这样,您这腰背肌就像久没干活的工人,突然让它上工,肯定得适应适应。咱们不着急,今天先做3个,明天加1个,就像孩子学骑车,多练几次就稳了。”为了让她有动力,我还把手机里存的患者康复视频给她看:“你看这个阿姨,跟您情况差不多,练了一个月,现在都能自己扶着走了。”
        她咬咬牙,又试着做了一个,这次坚持了3秒。我赶紧给她鼓掌:“真棒!比刚才进步多了!您可别小瞧这几个动作,腰背肌练结实了,就像给腰椎‘搭了个支架’,以后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腰都不费劲。”从那以后,李姐每天早晚都会主动练“五点支撑”,刚开始一组只能做5个,后来慢慢加到15个,有时候我去查房,还能看见她边练边数:“8、9、10……好,歇会儿再来一组!”有次她跟我说:“现在摸腰下面,感觉肉都‘紧’起来了,不像以前软塌塌的。”
第三步是“吃喝‘养骨头’”。李姐术后胃口一直不好,总说嘴里没味,老伴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带粥、面条,可她吃不了几口就放下了。我知道,腰椎恢复得靠营养,光吃软烂的东西可不行,得让她“吃对料”。那天我特意找她老伴聊:“叔,您别总给李姐做粥了,得让她多吃点‘硬菜’——比如清蒸鱼、豆腐、鸡蛋,还有西兰花、菠菜这些绿叶菜,这些都是给腰椎‘补材料’的。”
        叔皱着眉说:“她不爱吃鱼,说腥气,以前在家就很少吃。”我笑着说:“您可以给她做个番茄炖鱼,番茄的酸味能压腥,或者把鱼剁碎了做鱼丸汤,她肯定爱吃。您跟她说说,这鱼不是普通的鱼,是让腰椎‘长钢筋’的‘营养包’,吃了恢复得快,就能早点回家给孩子做饭了。”
        当天中午,叔真的给李姐带了番茄炖鱼,我特意去病房“监督”她吃。李姐尝了一口,眼睛亮了:“哎,这鱼炖得还挺香,不腥。”我赶紧说:“对吧?您看,不是鱼不好吃,是做法没选对。这鱼肉里的蛋白质,就像给骨头‘砌墙’的水泥,钙就是钢筋,两者都够了,腰椎才能长得结实。”从那以后,李姐的饭桌上多了不少“养骨菜”——早上是鸡蛋羹配小青菜,中午是清蒸鱼或豆腐汤,晚上是虾仁滑蛋,她不仅吃得香,还会主动跟叔说:“明天买点西兰花,我想炒着吃。”
        除了这“三步走”,我每天还会跟李姐聊会儿天,听她讲孩子的趣事,讲家里的琐事,有时候她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我就劝她:“您把腰养好了,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不然孩子上课还得惦记您,反而分心。”她也会跟我聊护腰的注意事项,比如不能久坐、不能弯腰捡东西,还把我教的“翻身口诀”记在手机备忘录里:“肩臀一起转,膝盖夹软枕,慢翻不使劲,腰杆不跑偏。”
        出院时,李姐激动得眼圈都红了,拉着我的手说:“小姑娘,多亏了你这‘三步走’计划,我现在感觉腰比术前还利索呢!等能下床了,我先给孩子做顿红烧肉,再跟你学学怎么护腰,以后可不能再这么不小心了。”
        我笑着说:“红烧肉得少放辣,您现在还得清淡饮食。我再给您列个‘居家护腰清单’,保证您以后腰杆挺得直直的。”看着她眼里的光,我突然觉得,我们做护理的,不仅仅是帮患者“养伤”,更是帮他们重新拾起对生活的期待——就像李姐的腰椎,不仅在慢慢愈合,更在悄悄撑起她对孩子的爱,对家的牵挂,撑起那些平凡却温暖的日常。而这病床上的“腰椎重建计划”,重建的不只是一根骨头,更是一个家庭的烟火气,一个人对生活的底气。
10病区:司马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