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时间:上午07:30-11:30,下午13:30-17:00(365天无假日医院)健康热线:400-119-6120
首页 > 党务公开 > 丹阳市人民医院节假日及夜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丹阳市人民医院节假日及夜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416102515   评论:0 点击:


丹阳市人民医院节假日及夜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为及时处置医院节假日及夜间突发事件,保证节假日及夜
间工作医院正常运行,根据医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1.负责处理医院节假日及夜间医疗、行政、后勤和其他时间事宜,及时传达、处理上级指示和紧急通知,签收处理来文、来电,收发传真等,办理上班时间未办事宜。
2.负责督促检查医院非工作时间临床、医技及后勤工作,负责医疗救护用车的调派,保证医院非工作时间正常医疗工作秩序。
二、工作标准
1.一线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所有科室科主任、护士长、备班人员必须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接到指令,迅速到达指定现场。
2.节假日及夜间如发生紧急、重大情况及突发性医疗事件,各科室应及时向医院总值班(内线电话3170、手机600006)汇报,总值班应及时报告值班领导或分管领导,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人员集中力量解决临时发生的问题,并协调有关部门进行处置。
3.各小组应在总值班和各小组组长的统一指挥下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
4.总值班人员及时跟踪和报告事态发展情况,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并及时进行编辑整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如有重大事件须经院领导同意并签发后在2小时内报告市相关主管部门。
三、相关文件
(1)《紧急事件管理计划》
(2)《消防应急预案》
(3)《停水应急预案》
(4)《停电应急预案》
(5)《地震应急预案》
(6)《防汛抗台应急预案》
(7)《电梯事故应急预案》
(8)《突发群体性事件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9)《医院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10)《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处置预案》
                                  丹阳市人民医院
                          二○一四年元月二十七日
 

 
 
为及时处置医院休息日、节假日及夜间突发事件,保证医院休息日及夜间工作正常运行, 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镇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群体性事件严重程度、造成人员伤亡和危害程度以及医院的应急救治能力,由重到轻分为突发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突发群体性事件(Ⅳ级)四个等级。
1.特别重大突发群体性事件(Ⅰ级)。是指突发群体事件导致伤亡人数在30人以上。
2.重大突发群体性事件(Ⅱ级)。是指突发群体事件导致伤亡人数在20-30人之间。
3.较大突发群体性事件(Ⅲ)级。是指突发群体事件导致伤亡人数在10-19人之间。
4.一般突发群体性事件(Ⅳ级)。是指突发群体事件导致伤亡人数在9人以下。
二、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1.成立院节假日及夜间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由院长担任。
    副组长:由业务副院长、内科副院长、后勤副院长担任。
成  员:由办公室主任、医务科科长、护理部主任、医疗服务部、院感科、总务科、设备科、保卫科科长、药剂科主任、急诊科、ICU主任等成员组成。
职责:负责调集院急诊科、救护队、大外科及大内科的相关医护人员,协调急诊室、麻醉科、手术室、药剂科、医技检查科室及相关专科病床,完善院后勤保障,确保医院在突发事件抢救中组织及时,指挥得力。
下设应急办公室,设在医务科。负责日常具体事务。
2.成立24小时生命救援队。
(1)生命救援一队;(2)生命救援二队;人员组成详见附件。
3. 成立后备救援队队员:3年内住院医生。
 
三、突发群体性事件伤员应急救援流程
1.医疗救援的原则:
现场救援应遵循“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
2.信息的接警和报告:
医院急诊科接到120、110或119指挥中心的报告后,应详细询问突发群体事件的原因、人数、大概到达时间等,立即逐级上报,急诊科向医务科(3122)或总值班(3170)汇报,然后医务科或总值班向院领导汇报,院领导向市卫生局、市政府汇报。
3.分级响应机制:
(1)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医院应急救治指挥小组通知两支院生命救援队成员来院救援,并同时启动后备救援队队员(3年内住院医生)来院救援。
(2)重大(Ⅱ级)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医院应急救治指挥小组通知两支院救护队成员来院救援,同时通知各临床科室二值班至急诊科参与抢救。
(3)较大(Ⅲ级)突发群体事件的医疗救援应急响应,由医院应急救治指挥小组响应,通知一支院救护队成员来院救援,同时通知各临床科室二值班至急诊科参与抢救。
(4)一般(Ⅳ级)突发群体事件的医疗救援应急响应,由医院应急救治指挥小组响应,由急诊科通知科室备班人员来院或通知各临床科室二值班至急诊科参与抢救。
4.调集人员:
医务科或总值班根据事件的响应级别,通过电话分别通知相关科室启动相关应急预案以及各临床科室二值班人员、急诊室备班人员、救护队队员及后备救援队队员等迅速赶至急诊科参与突发群体性事件的抢救(院内10分钟、院外15-30分钟)。并通知后勤保障部门要求医院所有保安到位,陪同病员及现场秩序。通知科教科负责人调集实习生到达指定位置参与救护陪同。
5.成立抢救小组。确保每位病员一医、一护、一陪、一实习生,以组为单位对病人分别实施救治。
6.医技科室启动应急程序。在调集院急救队员的同时,由医务科或总值班立即通知手术室、麻醉科,做好大型抢救及手术准备,及通知药剂科、医技检查科室主任启动应急备班程序,增加值班人员及检查设备。
7.沟通协商机制。在外伤病人未到达医院前,急诊科负责人密切与120指挥中心联系,进一步了解突发群体性事件原因、人数、伤情及具体到院时间等,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8.伤情评估分类。现场检伤分类由急诊室最高职称医师负责。在病人到达医院时第一时间,各抢救小组投入抢救。对伤员按轻症、重症、危重、死亡等进行分类,分别标出绿标、黄标、红标和黑标,并在伤亡情况统计表上记录相关情况。
(1)绿标为轻症患者。
(2)黄标为重症患者。
(3)红标为危重症患者。
(4)黑标为死亡患者。
9.现场医疗救治措施。
(1)遇有头痛、手麻等症状的病人,怀疑颈椎损伤病人全部带上颈托。
(2)对症和支持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出现发绀、呼吸困难或停止时,立即给予氧和机械通气;病人出现休克症状,立即扩容、升压处理;发现心率紊乱时,作好心电监护,心跳停止时,按心肺脑复苏急救处理。
10.每位伤病员在检查及送往病房的过程中均有专人陪同,确保每位病员一医、一护、一陪、一学生。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确保突发群体外伤事件伤员抢救、检查及治疗及时、优先。
11.所有突发群体外伤事件病员全部收住院,进一步观察、治疗。绿标外伤患者,重新评估后收治住院;黄标外伤患者经过检查,经检查后直接收住院;红标外伤患者直接进手术室或收住重症监护病房,进一步处理。
12.所有突发事件伤病员一律参照“绿色通道”病人管理,所有伤员采取先抢救治疗后记帐,先收病区后办住院手续的原则。
13.伤员全部收住院后,突发群体外伤事件救治专家组至各病区逐个巡视病人,制定诊疗方案。
14.医疗救护信息统计与报告。医务部将所有病员的救治信息汇总后,将所有伤病员的病情逐级上报。如:伤亡人数,病程,病情程度,重要人物情况,抢救措施等。
15.应急响应的终止。突发群体外伤事件伤员得到有效控制后,在事件发生48小时后未再出现新的病情变化,由医院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宣布;并且Ⅰ、Ⅱ级突发群体外伤事件经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方可中止应急响应。
四、预案培训及演练
    医务科负责对全体职工进行预案培训及演练,每年二次,
培训、演练记录由医务科负责完成
 附件:1.24小时生命救援队队员名单及联系方式
24小时生命救援队队员名单及联系方式

组别 姓名 职务 手机 携带器械
应急救援一队 林翼金 组长 63222  
郜黎伟 副组长 65569  
蒋  华 医务科 62576  
倪国华 大内科 62578  
冯  莉 妇产科 61696  
王树金 骨科 67288  
毛须平 胸外科 61898  
张俊华 普外科 63797  
杨国涛 烧伤 695899  
薛祥龙 消化内科 65365  
张腊娣 呼吸内科 63456  
张东军 感染科 63839  
潘生英 神经内科 68186  
颜汉文 重症医学 60621  
姜春南 麻醉科 61292  
许  杰 五官科 68366  
樊映霞 儿科 66998  
黄金土 眼科 68600  
王颖 急诊科 63018 准备相关急救器械
应急救援二队 林翼金 组长 63222  
陈建红 副组长 65288  
周立建 医务科 60122  
张志宇 胸外科 63005  
张玉仙 妇产科 66606  
李云龙 骨科 62181  
丁明金 普外科 63936  
樊永忠 脑外科 61234  
卜  强 泌尿科 600988  
束祥花 儿科 65558  
邱林林 心内科 62066  
吴书庆 普内科 67785  
吴耀俊 肾内科 69912  
王  坚 急诊科 61191  
吴伟忠 口腔科 63656  
司马华杰 麻醉科 61810  
潘新梅 急诊科 69800 准备相关急救器械
 
 

 
分享到:
频道总排行